锦州师专2025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来源: 发布者:发布日期:2025-10-31点击:

锦州师专2025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一、工作溯源

锦州师专的美育体育工作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依托美术学院和体育教育学院开展,其他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配合实施。党的二十大大以来,锦州师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美育、体育教育的指导精神与工作部署,始终将美育、体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2021年,学校进一步规范、完善美育体育工作机制,制定《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进美育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委员会,明确各项建设任务。学校采取措施加强美育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项目研究,大力支持美育体育社团、实践活动开展;加强名师工作室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2024年我校搬迁至滨海新校区,新校区规划了多功能演播厅、大学生艺术中心、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形成了健全、高效的美育体育体制机制和优良的教育环境,为美育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软硬件保障。

美育体育工作发展至今,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二、工作举措

(一)构建较为成熟的美育、体育教育模式。

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为指导,全面深入推进美育工作的系统工程, 坚持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于一体的美育发展推进机制,持续扩展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有艺术类通识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艺术选修课程,以学生社团为辅助组织课外美与教育活动,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美育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传播美、创造美的素养,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响应十八大报告中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阐述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构建“一主、两辅、三融合”的体育工作发展模式,即: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体,以公共体育和社会体育为辅助,三者融合互促协同发展。以专业技术、思想品质、良好人格、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市级创新工作室和教学创新团队为载体,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体育赛事,参与社会体育建设项目,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二)科学构建美育体育课程体系

学校秉持专业、通识并重的教育理念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将人文、艺术及专业教育互通互融,坚持以提升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提高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依托美术学院、学前与音乐教育学院、文学院、小学教育学院、素质教育部等部门的各艺术文学类专业相关课程,科学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将书法设为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将艺术概论与鉴赏、音乐鉴赏、中华传统文化等十几门课程设为美育选修课程,将“学生修满2学分”作为毕业要求之一。

聚焦课程建设、实践创新、资源整合等关键领域,通过案例展现美育育人成效。聚焦课程育人功能,深化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分层分类教学设计,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考核。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增强课程吸引力与覆盖面。支持高校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精品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艺术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区域间、校际间资源共享机制,缩小发展差距,全面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同时注重美育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大美育”格局。

同时,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进美育课堂教学改革,健全美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机制。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做讲座的形式,丰富学校课堂教学的层次。宣传部自2015年始举办的“师专讲堂”系列活动;文学院开展“作家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先后邀请作家程云海、安勇、王卫平、李见心等走进校园为学生做专题讲座,打造“书香校园”。

2021年,音乐教育专业与文学院、美术学院共建的“艺术教育专业群”被列为辽宁省兴辽卓越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专业先后承办“辽宁省十运会开幕式文艺专场”演出等大型活动、锦州广电局、市各局部委”春节晚会、各种省市、文艺汇演及诸多重大赛事。专业与日本国歌舞吟谣总联盟及韩国大邱艺术大学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为锦州市乃至全省的国际文化艺术与流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21年,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唱支赞歌给党听”辽宁省教育系统献礼建党百年文艺晚会演出、锦州市宣传部主办的“校地融合践初心、筑梦锦绣普华章”专题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成绩斐然。学生在国家、省市级钢琴演奏、声乐表演、中国舞表演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在辽宁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器乐、声乐、舞蹈、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在辽宁省乃至全国有着很高的影响力。

美术教育学院依托工作室制与导师制双轨机制,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通过“名家讲座+技艺传授+实践指导”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活动聚焦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现实议题,组织师生团队开展非遗传承帮扶、公共空间艺术改造等项目,实现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践过程注重过程记录与反思交流,建立“行动—反馈—优化”闭环机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协作能力。

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带动技能人才培养作用,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师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屡次摘金夺银,获得骄人成绩。学校体育专业优势突出,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除开设人才培养必要课程以外,还成立大量的学生社团、组织各类课外体育教育活动、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把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体育教育培养的效果。

(三)广泛开展各类美育体育活动

学校以高质量美育体育活动建设为目标,围绕“师专特色”和“地方特色”两个发展思路,突出实践,注重师生参与,探索开展多元化 “第二课堂”。

1.学校社团建设情况

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与育人功能,学校团委每年10月-12月开展社团巡礼节,为学生搭建展示和发展自我的平台。社团嘉年华活动汇集了思想政治、志愿公益、学术科技、艺术特长、体育竞技、实践拓展等六大类60余个社团。其中美育方面的社团包括:素质教育部的“校园书法实训社团”、美术学院的“摄影社团”“动漫社团”“绘画社团”、小学教育学院的“栀子文学社”“凯风戏剧社”“翰墨书法社团”、学前与教育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儿童戏剧社团”等。学校依托建设健美社团、羽毛球社团等体育活动社团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面向全校师生,注重活动普及,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设施,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勇于实践,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身体素质。

2.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情况

学校围绕文化育人的时代要求,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青年特点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平台。

我校现有全校性、长期坚持、学生参与面广、在校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文化艺术特点鲜明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10余项,并已形成具有师专特色的品牌性校园文化活动,得以长期坚持和传承。

例如:校团委每年4月-6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期间,开展校园形象大使比赛、主题书法绘画比赛、主题征文比赛、校园摄影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主题演讲比赛、校园街舞大赛等形式多样、深受广大同学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已经连续两年举办锦州师专办学成果展活动,展览内容涵盖了党建与思政工作引领、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与育人环境、社会服务与贡献等六大板块,采用了“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线下通过图文展板、实物模型、VR/AR体验、珍贵史料、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是一场美育体育的精彩展示。

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更是贴合学生特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展现我校学生奋发进取的青春风貌,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例如:文学院在艺术教育专业群《艺苑红韵》专栏推出编创演出的红色思政情景剧《青春之我》,排演话剧《穿越古今的读书人对话》、《平凡的世界》选段,开启兼具艺术熏陶和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依托“读书节”及各种节日举办“书香润校园·清廉伴青春”、“读百年党史 促锦州振兴——庆祝建党百年书香锦州朗诵会”、“庆祝建党百年巾帼亲子阅读诗会”等大型活动,同时助力地方开展“阅读点亮青春 助力三城联创——书香锦州诗歌朗诵会”等。

学前与音乐教育学院开展“簪花与古筝”跨界文化活动。24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簪花制作、古筝演奏、传统服饰走秀等形式,将非遗技艺与音乐艺术深度结合,展现了文化传承的“青春表达”。此次活动通过“簪花+古筝+走秀”的跨界形式,实现了非遗技艺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从簪花课堂到筝音广场,再到华裳走秀,学音学院的师生们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可以触摸、可以演绎、可以创新的“生活美学”。这场活动,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更如活力号角,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澎湃热情!

美术学院每年6月都会举办综合创作、综合设计作品展,不定期举办采风作品展、各学科作业展、摄影展、师生个人画展,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组织学生参加“翰墨丹青庆华诞  艺苑红心颂党情”献礼建党百年作品展播、参加“我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艺术作品展演等围绕重大节日的活动,年年组织学生进行“爱祖国、绘家乡”实践活动。在三年“抗疫”期间,还组织师生用笔墨丹青助力校园抗击疫情等。同时助力社会、助力社区画墙画做宣传,助力共建小学进行美术培训、办画展。

小学教育学院“翰墨书法社团” 是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社团成立于2015年,由庞英华等老师义务指导。九年来,社团成果显著,先后有二十余名学生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辽宁省硬笔书法家协会、锦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中十余人获得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书法教师资格证。艺术教育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反哺地方基础教育与娘娘宫中心小学常态化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

素质教育部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营活动。通过特色模块的体验式活动,引导学生在外化情感与思想的过程中,实现内在的心理成长与人格完善。其他学院也通过系列艺术文化教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各学院每年也会通过职教周活动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传承非遗文化情况

“非遗”校园教育是“非遗”保护的进一步发展,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布艺、刺绣、结绳、植物染、陶艺、篆刻、书法、茶艺等传统技艺在我校以工作室的形式开展多年。

例如:美术学院在2015年成立了“手工艺术实践研究工作室”,下设剪纸、手工植物染、布艺、结绳、陶艺等“非遗”工作坊。从建成之日起,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各工作坊除了承担日常艺术实践教学,从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中积累师生创作的作品外,还对“非遗艺术”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并且以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工作室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具备更强的创新创意和攻关能力,面向社会开放工作室,承担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创新课题,培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培育学生和社会公民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传统工艺技能,引领锦州地区传统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其中作为锦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宋春芳老师所主持的“手工植染工作坊”于2017年被锦州市教育局命名为“名师工作坊”,2019年被锦州市总工会命名为“锦州市职工创新工作室”,2020年被锦州市妇联命名为“巾帼手工植染妇女微家”,被辽宁省总工会命名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文学院与锦州市京剧团、锦州市评剧团等单位联合承办了“传承经典文化 戏曲浸润校园”锦州市“戏曲进校园”文艺演出;举办“传承非遗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辽西木偶戏进校园讲座暨展演活动”。

宣传部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依托,邀请锦州市戏剧艺术协会京剧社做客师专讲堂进行艺术展演,使青年学生领略国粹艺术的魅力,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精髓,受到美的熏陶陶冶。

体育教育学院积极推进少北拳在我校的普及和推广工作。2022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少北拳在我校授牌以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少北拳武术队先后参加了第九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辽宁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吉林省少北拳武术节、锦州市传统武术交流大赛等各级各类重要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为少北拳在我校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六届少北武术节暨吉林省首届武术邀请赛日前在双辽市体育馆开幕。我校代表队由体育学院老师带领7名学生参加此次盛会。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我校最终获得金牌10枚,银牌3枚,铜牌1枚。

素质教育部着力打造具有美学质感与人文温度的育人环境。在书法教育领域,我们突破课堂界限,将美育延伸至课后实践环节。通过定期策划学生书法作业成果展,设立常态化书法文化角,精选优秀书法作品进行主题陈列,使走廊空间成为展示笔墨韵味的流动艺术长廊。这些举措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为学生提供了作品展示与艺术交流的开放平台。

4.校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学校依托公共体育教研室,联合校工会,开展全校性、长期坚持、学生参与面广、在校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文化艺术特点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并已形成具有师专特色的体育活动,得以长期坚持和传承。

例如:定期开展教职工登山比赛活动每年一次的民族传统体育趣味运动会“一二·九”爱国运动学生长跑比赛。

2024年1月12日,2024国际冰上帆船巡回赛(锦州站)暨锦州冰上帆船公开赛在锦州十里金沙滩海冰冰场举行,我校派出多名教师、学生参赛,与来自印度、英国、俄罗斯、美国、瑞士、瑞典、蒙古、新西兰、德国等国家的53名冰帆运动员齐聚山海福地同场竞技,取得优异成绩。

3月2829日,辽宁省第二十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锦州师专滨海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锦州师专承办,这是展示师专职业教育育人成果、打造区域高职高专教育品牌的又一体现,为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师专新的贡献。

5.体育美育浸润计划实施情况

为积极响应辽宁省教育厅工作要求,由教务处牵头,体育教学学院、美术学院、学前与音乐教育学院连续五年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对口帮扶绥中县中小学,开展体育美育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累计80余名师生参加此项工作,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推进教育公平贡献了力量。教务处、体育教育学院、美术学院先后获评“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计划先进集体”,三名教师获评“辽宁省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优秀教师志愿者”。

(四)优化校园环境

1.美育环境及设施建设

深入贯彻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办学思想、育人目标和谐统一理念,遵循塑造校园环境的形象美、挖掘校园环境的内涵美、突出校园环境的和谐美原则,不断加大美育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增添美育设备,为美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O24年学校搬迁至滨海新校区,学校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开展校园环境的美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和空间,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绿化校园、设立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多功能演播厅艺术类实训室等等,进行校园文化系统建设,使学生在艺术的校园中尽情享用美,创造美;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艺术教育环境,书法、美术、手工、舞蹈、音乐等各类艺术教室一应俱全,教室内配置专业美育设备,设计讲究审美,切实营造出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艺术校园。同时定期开展校园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全面提高文明意识、环境卫生意识,并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引导学生了解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五)加强美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在体制机制和硬软件条件的保障下,学校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美育体育师资队伍,强化对美育体育教师的培训,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美育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课程研讨、教学沙龙和师资培训的形式,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近年来教师开展省级以上美育课题10项、体育课题7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研究3项,出版《云揽锦绣》、《锦州文化解码》、《艺术概论》、《大学美育》等教材。

三、工作成效

在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崇德向善理念,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及美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学生在历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朗诵大赛、绘画和艺术设计比赛、音乐比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数百项,取得了突出成绩。

1.艺术表演类

在锦州市“传承红色基因 致敬辽沈榜样”演讲大赛中,文学院吴梓萌同学被评选为“锦州市十佳大学生红色宣讲员”, 小学教育学院白洋、文学院王淼同学被评为“优秀大学生红色宣讲员”,我校团委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锦州市“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辽沈故事”演讲大赛中,我校学生孙正阳荣获锦州市优秀红色宣讲员称号;

在辽宁省百所高校党史诵读活动中,我校王梅、徐栋老师指导的作品《金色的鱼钩》,获得优秀作品三等奖,我校被评委优秀组织奖;

在2023年辽宁省大中小学生“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中,我校学生王一达凭借优秀的表现获得大学组三等奖的荣誉;

在辽宁省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中,我校10余名师生在征文、演讲和知识竞赛中获奖,我校连续三年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宪法卫士”行动计划优秀组织单位;

小学教育学院师生在2022年“诵读中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斩获佳绩,2020级孙睿、何思航,2021级刘俊杨获辽宁赛区一等奖。在2023年“诵读中国”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2021级初冬旭、刘俊杨,2022梅涛获辽宁赛区一等奖。在2022年“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2021级赵涵获大学生组二等奖,2020级钟玮烨获大学生组优秀奖,胡莺、王梅获教师组优秀奖。在2023年“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2022级汪洁获大学生组优秀奖,胡莺、王梅获教师组优秀奖。2022年辽宁省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我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喜获佳绩,由胡莺老师指导的2020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姜志彤同学表演的评书《乌盆案》获得辽宁省大中小学生戏剧(戏曲等)展演大学甲组三等奖。

学前与音乐教育学院学生2023年6月10日—12日期间,专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由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表演赛项领队、指导教师及参赛选手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比赛,两名选手分别荣获一等奖与二等奖的好成绩,其中音乐教育专业孙鹏博代表学校参加了国赛。2025年6月12日,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参加了第三十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决赛。胡雨彤同学演唱的原创作品《思念》荣或,佟佳璇同学荣获亚军。

2.艺术作品类

美术学院在历届教育部、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种活动中,屡获佳绩。

2021年1月,组织师生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国画、油画5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手工植染工作坊获一等奖,美育教学案例获得省教育厅二等奖。5月“工作坊”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大艺展中获三等奖;

2021年上半年,组织师生参加“翰墨丹青庆华诞”美术作品展播活动,完成包括油画、国画、剪纸、植物染、设计类8项视频制作并在快手展播,7幅作品在鲁美展厅展出,并分获一二三等奖,为学校赢得此项活动优秀组织奖;

2022年,组织师生进行绘画创作,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我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2022年辽宁省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五名同学斩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2022年,学生参加辽宁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协作体举办的“不一样的人生”大学生公益绘画校际联合大赛,13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9名同学获优秀奖;

2023年,学生参与辽宁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协作体举办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产教融合设计大赛中,6名学生作品获得了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项。

在2024年“田家炳杯”辽宁省高校师范生从师技能大赛中我校陶博涵、赵锐熙两名同学荣获书法组一等奖。

2025年,辽宁省教育厅主办、沈阳大学承办的辽宁省大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大赛。我校师生在本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高教教师组一等奖1项、高校学生组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成功检验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实践教学显著成效与丰硕成果。

自2010年始,素质教育部几位书法老师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辽宁省教育厅等比赛20余次,获一等奖40余人次,二等奖130余人次,三等奖百余人次。2016年至今培养徐小宁、刘东旭等13人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培养刘星臣,邬欣汝等23人加入辽宁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培养揣彤彤、黄尧等120余人加入锦州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2023年辽宁省大中小师生书法大赛中,锦州师专师生作品20人获奖。2008年辽宁省首届汉字书法大赛学生多人获奖,庞英华获园丁奖; 2015年辽宁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获三等奖,教师获指导奖;2010年辽宁省高校学生技能大赛张庚荣获“园丁奖”;2017年学生参加辽宁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隆城保险杯大书法艺术展览中学生徐小宁等入选。2022年在辽宁省首届大中小学师生书法大赛中邬欣汝、张月、明宝慧获得高校二等奖。

3.体育类赛事

辽宁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第一阶段蹴球项目中,获得女子单打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第二阶段多个项目比赛中,女子板鞋竞速60米和女子板鞋接力2×100米项目上获得2个一等奖,其他板鞋项目获得6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雪地走项目获得2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男子珍珠球获得三等奖。

2022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选拔赛暨世界青年健身健美选拔赛,锦州师专代表队由体育教育学院院长贾锦山任领队,汪正宇、王秀清老师任教练员,参赛的三名队员全部取得名次:姜玉亮在大学生组传统健美65公斤以上级决赛中取得第二名的成绩,喜得银牌,在全场冠军争夺中获得第五名;杜彦颉,在大学生组女子比基尼决赛中获第二名,喜得银牌,在全场冠军争夺中获得第四名;王悦明,获得青年组女子比基尼决赛第三名喜得铜牌。三名学生均获得国家运动员等级称号。

我校在第七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健美操锦标赛中分获超级组(体育专业组)竞技踏板操三等奖和超级组(体育专业组)竞技健美操女单项目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锦州市传统武术交流大赛在锦州市体育训练中心举行学校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刘鑫获得男子C组拳术4组和男子C组单器械2组的两枚金牌;杨诺获得女子C组少北拳术和少北单器械金牌和银牌;李洪润获得男子C组拳术和单器械1组的金牌和铜牌;周一奇获得男子C组少北拳术和少北单器械2组的金牌和银牌,李小旭获得男子C组少北拳术和单器械1组的银牌和金牌;李双武获得男子C组少北拳术和少北单器械2组的银牌和金牌,侯洁获得男子C组少北拳术和男子C组少北单器械2组的铜牌和金牌。

我校体育教育学院龙舟队参加龙舟表演赛最终龙舟队获得比赛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校争得了荣誉。

2025年6月体育教育学院参加锦州市健康活力大赛获得双冠军。2025年7月体育教育学院学生参加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斩获金奖。

四、工作展望

以各级政策为引领,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艺术教育领域,我们将遵循美育教育特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崇德尚美的心灵。未来,我们将以美育浸润学生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通过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增设跨学科融合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我们将注重以美育浸润教师,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涵养他们的美育情怀。我们将鼓励教师深入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学生美育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还将遵循体育教育特点,推动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发展。在坚持常态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终身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通过发展大众化和国际化的运动项目,同时大力挖掘和推广地方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彰显我国的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