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知识宣传

来源: 发布者:发布日期:2025-09-09点击:
审核

高校人群密集,传染病容易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常见传染病知识。常见的法定传染病和一些非法定传染病知识都值得了解。

一、结核病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部引发肺结核。青少年是高发人群,校园里肺结核病容易传播。

结核杆菌耐低温,耐干燥高温,在痰中存活时间长。但不耐湿热,煮沸5-10分钟灭活,紫外线、医用酒精(75%)有效。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潮热(午后体温升高)、低热(有时为高热或无明显体温升高)、盗汗、胸痛、纳差、疲乏和消瘦等。有时症状不典型,可能会和普通感冒或一些亚健康状态相混淆。

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仍未缓解,提示可能是肺结核,积极就医明确病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传染源:活动性开放性的肺结核患者才有传染性。已治愈者没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指发现一例肺结核患者后,在密接人群中开展的调查,通过给密接人员做胸片和结核菌素,来判断在人群中是否隐藏着其他肺结核患者。

在高校里必须要严格开展肺结核的流调,不能疏忽大意。

在流调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病例,则根据疾控指导,扩大流调的范围。

治疗:早期、足量、联合、全程、规律。主要采用抗结核的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治疗。

本病治疗的过程较长,复检的时间也较长,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要4个月左右。患病学生无论在哪里治疗,最终都要由锦州传染病院开具无传染性证明方能返校复课。

高校学生入学的新生体检中,必须有针对肺结核的胸部影像学检查项目。

二、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立即致病,而是有8-10年的潜伏期。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病毒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各种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这时便开始发病。

艾滋病毒在体外的生存能力:煮沸可迅速灭活,56度约10分钟灭活,在37度环境中,医用酒精、10%漂白粉、0.3%双氧水、0.5%来苏经10分钟即可灭活。但在室温下的液体环境中可存活15天,被污染过的物品3天之内仍有传染性。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他们的各种体液当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比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伤口组织渗液、乳汁,器官组织同样含有大量病毒。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性行为占多数,男性同性恋行为次之。数据表明,近年来高校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的比率有明显提升。

当意识到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时,要在72小时内,到当地传染病院进行艾滋病病毒阻断治疗。

艾滋病目前还不能治愈,但医疗手段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因此不要自暴自弃,要配合治疗。

目前,预防艾滋病是首要的措施:

1、选择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侣。不频繁更换性伴侣,避免性滥交。

2、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感染艾滋病毒。

3、不输入不明来源的血液制品,不使用可以接触血液的安全性不明确的锐利器具,比如剃须刀、针、注射器等,因此不建议学生纹身、打耳洞,更要禁止吸毒。

4、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服用阻断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生孩子时,可采用剖腹产。

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公共汽车;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购物、使用钞票;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当然,面对艾滋病,洁身自爱才是最为重要的。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冠疫情目前已经解除。

本病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也能通过密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气溶胶等方式传播。

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加热、医用酒精和含氯消毒剂比较敏感。氯己定无效。

本病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多样,程度不一,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鼻塞、咽痛、流涕、腰痛、肌肉酸痛、头痛、腹泻、味觉嗅觉减退等。不同毒株致病的临床表现偏重不同。

本病多数预后良好,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预防措施: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使用84液对环境进行消毒,使用75%医用酒精擦拭被污染的物品。勤锻炼。接种疫苗。

四、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很强,有很多亚型,多种类型的禽流感其实都属于流感的犯畴,比如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本类疾病的症状有时和普通感冒的表现相近,但全身症状更明显。

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可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而禽流感则可以由禽类传染给人。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禽流感则可以通过空气直接传播。

患流感后需到正规医院治疗,不建议自行处理。流感病毒有相应的疫苗,但一般需要每年接种新疫苗。因此在流感流行的年份,还是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需要强调的是,流感是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是无效的。

五、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症状及体征:发热,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居多,头面可以有,四肢一般没有),皮疹以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方式演变(脱痂后无瘢痕)。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且在发病前1-2天直至完全结痂期间都有传染性。

本病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不耐酸、不耐热、对紫外线敏感,尤其在痂皮中不能生存。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患过一次水痘,一般就会获得终身免疫。

但水痘病愈后,病毒常会潜藏于体内神经细胞中,以后有一定说明一下发为带状疱疹,俗称“蛇串疮”。

六、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感染腮腺引起的(另有一种细菌感染的化脓性腮腺炎无传染性),但本病毒其实可侵犯全身多处组织器官,比如胰脏、睾丸、中枢神经系统等。

症状: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质韧,但皮肤一般不发红。

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传染源:本病患者。本病在腮腺肿大前7天到发病后2周之间均有传染性。

本病无特效药,但属自限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且愈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

七、乙肝

乙肝是乙肝病毒所致的一种重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大国,携带者数量约1.2亿人。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核内,因此难以被药物彻底清除。本病最终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

传染源: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微量被污染的血液即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在生活中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生活中较小的皮肤粘膜伤口也要注意避免感染。比如不可与他人共用洗漱用具、锐器等,包括牙刷、纹身针具、剃须刀等。在患有口腔溃疡时,最好不要到外面就餐。本病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

乙肝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强,耐低温、耐干燥,对医用酒精和紫外线也不敏感,但高压蒸气消毒可灭活,煮沸10分钟可灭活,5%次氯酸钠(即84液)有效。

乙肝虽然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传染病,但日常的生活接触并不会传染乙肝。因此,避免乙肝歧视。我国明确规定新生入学体检不允许检查乙肝,要保护乙肝患者的隐私。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但效果差异性较大。

八、甲肝

甲肝是甲病毒导致的肝炎的一种,我国曾发生过多次甲肝疫情。

甲肝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比如海产品、水域、土壤中。甲肝病毒在水、土、贝壳中可生存数月,耐低温,但煮沸5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和84液也很敏感。

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经消化道粪-口传播。在患者发病前2周一直到查肝功谷丙转氨酶峰值过后的1周内均有传染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因为得不到重视,反而往往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本病潜伏期也较长,一般为15-50天,而在潜伏期末期的传染性是最强的。

本病愈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也有相应的疫苗。

预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水果、蔬类一定要清洗干净,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并且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对于螺蛳、贝壳、螃蟹等海产品,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疾病的媒介传播。

九、细菌性痢疾

本病简称菌痢,也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传染病。

病原体:痢疾杆菌。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或经生活接触、苍蝇等均可传播。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所谓“里急后重”是指便意频繁,但总有便后不净、肛门坠胀的感觉。而当发现粪便中出现脓血粘液时,便高度提示本病,应该积极就医。本病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方面主要是避免饮食不洁,注意卫生。

十、鼠疫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感染造成的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欧洲的“黑死病”即是鼠疫(肺鼠疫的表现)。我国清朝末年在东北也曾暴发过鼠疫。分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三种类型。

鼠疫杆菌在自然环境中可生存长达1年,在低温环境及尸体中存活时间更长,但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经100摄氏度高温煮沸1分钟即可灭活。

传染源:疫染的啮齿动物(主要包括鼠类和旱獭)、感染的患者。肺鼠疫患者的痰中含大量鼠疫杆菌。

传播途径:被疫染鼠类身上的鼠蚤叮咬。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亦可传播。

临床表现:寒战、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出血、休克、斑疹、皮肤紫绀发黑、意识障碍、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咳痰(粘液状,泡沫状或鲜红血色)等。

预防:不到疫源地区活动,不接触鼠类、旱獭(剥动物皮也有传染风险),不食用旱獭和疫染的绵羊。不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灭鼠灭蚤。鼠尸及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应该彻底消毒或焚烧。加强疫情报告,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密接者预防性服用磺胺嘧啶。

十一、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发病后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严重传染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人体导致的。除了狗,猫、蝙蝠等动物也可以传播狂犬病毒。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这些动物的唾液当中,因此人被这样的动物咬伤、抓伤,或者被含病毒的动物唾液污染眼结膜等情况都可能会传染。蝙蝠洞穴的空气中也含有大量这种病毒,经呼吸也可吸入。因此在野外活动时,也要远离这种高危环境。

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之后也会发病,表现为各种行为异常。而在其发病的前5天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

狂犬病的潜伏期最短10天,最长数月,有些说法认为可长达数年(有争议)。被狂犬咬伤后,如果不进行医学救治,发病率高达30%-60%。咬伤头颈部时发病率更高。

狂犬病发病后,可以有发热、烦躁、兴奋,肌肉痉挛、恐水等症状。其中恐水症状非常突出,即使听到水声也会惊惧不安,因此本病也称为“恐水症”。

受伤后的处理:

1、被猫狗咬伤、抓伤后,立即用长流水清洗伤口半小时以上,最好用肥皂水或双氧水,没有条件时用清水亦可,同时不断向外挤血。

咬伤的伤口往往表里创口较小,但里面很深,因此必要时可以用无菌锐器扩大伤口,以便于将病毒冲洗干净。也可以用牙刷等工具刷洗伤口。

2、冲洗后用医用酒精或碘酒对伤口进行内外消毒。消毒后可以用无菌纱布覆盖在伤口上,但不要包扎。

3、就医治疗。根据情况不同,注射狂犬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越早越好。疫苗的特点是效果较稳定持久,但起效较慢。

如果咬伤严重,或伤口位置在头面部,则必须注射免疫球蛋白(即抗毒素)。免疫球蛋白的特点是效果明显,起效快,但不持久。

十二、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炎

诺如病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引起全球急性胃肠炎暴发流行的最主要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该病毒潜伏期短(1-2天)、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易造成传播。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污染的物品和食水等都可传授。患者粪便或呕吐物所产生的气溶胶也可传播。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呕吐、腹泻、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多数2-3天即可康复。本病无特效药和疫苗,重在预防。勤洗手(7步洗手法,流动水)。患者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又两天。与患者保持距离。清洗水果和蔬菜,正确烹饪食物,贝类海鲜彻底煮熟。疫情区域全面消毒,被患者呕吐物、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要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84液较常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mg/L~10000mg/L。

十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导致的,于5岁以下的小儿多见,成人感染一般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其中一部分成人可以成为传染源。

临床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皮疹消退后无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患儿仅存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传染源:本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玩具、奶具等物品可以传播。

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一周左右自愈。但少数患儿可引发心肺炎、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个别死亡。

十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民间俗称“红眼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导致。本病传染性强,发病快。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手)。通过被污染的水、物品可传播。患者的眼部分泌物、眼泪是主要传染来源。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眼部异物感、疼痛、怕光、流泪、分泌物、眼睑肿胀(浮肿性,无红痛)、结膜出血充血滤泡、角膜剥脱、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本病的结膜下出血,一般在1周到1个月可吸收。

预防:注意用眼卫生和手卫生,不用脏手揉眼,分巾分盆,不去公共浴室、泳池、理发店,隔离,加强环境消毒。

十五、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本病原本不多见,近年增多。

传染源:患猴痘的病例、一些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类等灵长类动物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经受损粘膜和皮肤;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接触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和分泌物;被感染动物抓咬伤。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本病有一定保护力。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传染期:出现症状前1-4天开始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

早期症状:发热、头痛、背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等。一般在发热退后会出现皮疹和粘膜疹。皮疹一般会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以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粘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可长达数年。

病程:一般2-4周。自限性疾病,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多出现在体弱人群。

消毒:75%医用酒精、季铵盐类消毒剂或过氧化氢(双氧水)可消毒。

十六、登革热

由蚊子(伊蚊)传播的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夏秋雨季比较流行。登革病毒不耐热,但耐低温,对紫外线比较敏感。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眼球后痛、骨关节肌肉疼痛、极度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多种皮疹、多处出血、肝大、黄疸(个别)等。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性。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3日内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蚊叮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潜伏期约3-15天。人群普通易感。感染后免疫力可维持多年。

本病预后良好,无特效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防以灭蚊为主。

十七、淋病

本病是由淋病奈瑟球菌导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

淋球菌不耐热,不耐干燥,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

传播途径:性传播。偶有通过被污染的物品传播的案例。

传染源:淋病患者。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中青年居多。女性相对容易感染。孕妇可累及胎儿感染。

潜伏期:2-10天。潜伏期患者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尿道口有分泌物等。女性可累及宫颈和阴道而出现痛经、分泌物增多、非经期子宫出血等。

预防:杜绝性滥交,做好个人卫生。

十八、梅毒

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此病毒几乎可侵犯人体所有器官。此病毒厌氧,离开人体不易生存,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普通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但耐低温。

传播途径:性传播(通过皮肤粘膜微小破损)、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接触传播、经污染物传播。

传染源:梅毒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仍有强传染性,其后传染性减小,4年以上的基本无传染性。

临床表现:后天获得性梅毒可分三期。

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外生殖器部位的无痛性炎症反应,先为小片红斑,发展为无痛炎性丘疹,丘疹扩大成为硬结,硬结表面坏死形成溃疡,溃疡表面有分泌物渗出)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在单侧腹股沟或患侧附近的淋巴结,质地较硬,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不痛)。

二期、三期梅毒:累及广泛,症状复杂,略。治疗首选青霉素。性伴侣要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十九、猩红热

本病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菌不耐热和干燥,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但在痰液和脓液中可存活数周。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均是传染源。尤其是该菌引起了咽峡炎时,会有大量排菌,传染性更强。传播途径:飞沫传播。皮肤创伤和产妇产道亦可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1-7天。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咽峡炎、全身均匀针尖样皮疹、口周苍白圈、腭部有出血或充血的粘膜内疹、草莓舌、杨梅舌、皮疹消退时脱屑、咽喉脓性假膜、耳鼻炎症、颈淋巴结炎、剧烈呕吐、神志不清、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

预防:隔离患者直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

二十、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多见。

麻疹病毒在环境中生存能力不强,对阳光和一般消毒剂很敏感。但是耐寒、耐干燥,在-15到-70℃可保存数月至数年。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且发病前2天就有传染性,直至出疹后第5天。恢复期不带病毒。本病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传染性极强且人群普遍易感,小儿多见。

潜伏期8-14天,个别4周。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发病、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胞浮肿、麻疹粘膜斑、皮疹、淋巴结肿大、糠麸样皮疹脱屑等。

隔离:隔离至出疹后第5天,有呼吸道并发症延长到10天,特殊情况可至3-4周。

治疗: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注意休息,保持五官清洁,多饮水,食物易消化营养丰富,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预防主要为戴口罩、注射疫苗等。

二十一、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

我国主要是鼠类作为传染源。患者分泌物里有病毒,但不传染。

传播途径:呼吸道气溶胶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偶有母婴垂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4-46天,2周多见。

临床表现:发热、畏寒、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潮红(面、颈、胸,呈醉酒貌)、粘膜充血(眼结膜、咽、软腭)、皮肤出血瘀点(腋下、胸背部多见)、鼻出血咯血黑便尿血、球结膜水肿、腹水、休克、发绀、呼吸衰竭、少尿(肾衰竭)、多尿等。

本病预后与发病类型和治疗有关,病死率近年来降低至3-5%。

治疗:抗病毒、对病支持治疗。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预防:做好灭鼠工作,做好食品卫生、个人卫生。可接种相关疫苗。

二十二、尖锐湿疣

本病是由人乳头瘤状病毒的部分亚型导致的性传播疾病,一般在外生殖器和肛门等皮肤粘膜的湿润区。人是本病毒的唯一宿主。主要感染的是上皮组织,有可能导致肛门生殖癌。性活跃的中青年是本病的多发人群。潜伏期:2周-8个月。

临床表现:肛门、直肠、外生殖器等处可见质地柔软、顶端尖锐的赘生物,形态多样(菜花状、鸡冠状、乳头状等),表面可以有糜烂、渗出、溃疡、出血等。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

治疗方法多样,有外用涂抹药物,也有激光、微波、手术、电灼等物理方法。

预防:杜绝性滥交,做好个人卫生。可接种相关疫苗。

二十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脑实质炎症,是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乙型脑炎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不耐热,100℃2分钟灭活,或56℃30分钟灭活。但耐低温和干燥,在特定条件下甚至可保存数年。

本病普遍易感,且人畜共患,人和猪牛羊马鸡鸭鹅等均可成为传染源。蚊子是传播媒介,通过叮咬人致病。本病夏秋季流行。潜伏期:4-21天。人感染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初期急性起病,类似感冒表现。极期出现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惊厥抽搐、发绀、呼吸循环衰竭等。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略。本病轻型和普通型预后较好,重型和暴发型则较差,死亡率20%以上,即使存活亦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本病尚无特效药,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本病有疫苗,可预防接种。做好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