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核 |

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0月27日、28日下午,我校在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示范课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建军,党委副书记张宝利,副校长崔宝秋出席活动,全体专任教师参加活动。活动由教育督导中心主任齐心主持。

整场活动采用“教学展示+领导和院长点评+专家讲座”模式进行,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教研盛宴。在教学展示环节中,由四位课堂教学亮点突出的青年教师进行现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欣老师选取《思想道德与法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一课,以“我们最终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一大学生核心困惑开篇,以马院“追光小队”学生情景剧《晒单与晒爱》为切入点,以“立家—兴家—传家”为主线层层递进,由个人到家到社会的情感价值延伸。


文学院张世婧老师的《大学生礼仪——递物礼仪》一课,以志愿服务为例,通过随机提问、小组任务、情景展示等方式,引出“递物礼仪”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利用师生间的高效互动,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做中华文明礼仪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服务东北振兴和锦州发展贡献力量。


环境与健康学院郑慧玉老师展示《基础护理学——“心”启急救之门,“救”借AI之力》一课。紧扣高职专业“实操落地” 的核心要求,将AI技术、智能设备与急救流程深度绑定,通过模拟人进行实操训练心肺复苏急救流程强化应急反应,利用分组协作练习、教师实时指导,搭配相关联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实践综合应用能力。


学前与音乐教育学院李润泽老师讲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手段应用 以“小青蛙找家”为例》一课。从复习旧知《让我们围个圈》入手,过渡到新课讲授,以《小青蛙找家》为载体,讲解奥尔夫节奏型、多声部配合等专业知识。通过视频观摩、实物展示、分组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声势、游戏、打击乐器三大奥尔夫教学手段。


院长点评环节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金轶、文学院院长张翠、环境与健康学院院长柳意、学前与音乐教育学院院长王宏宇分别针对本学院青年教师的示范课展开精准点评。各位院长立足课程特性与教学现场,紧扣“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方法策略与过程实施、教师素养与课堂驾驭、学习成效与学生反馈”四大观测维度,既高度肯定教师身上涌现的教学热忱与创新锐气——或是巧妙融合新媒体技术的灵动设计,或是紧扣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创设,亦或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又以“把脉问诊”的严谨态度,直陈课堂节奏把控、重难点梯度突破、师生互动深度等可优化空间。点评中,院长们更结合学科前沿与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如何让教学目标更精准落地”“怎样构建更有生长力的知识链条”等关键问题,提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改进建议,为青年教师指明了成长方向。




随后进行专家讲座,学校督导杜会老师作题为《从督学视角看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深化》讲座,围绕督学课程点评、典型案例深剖、常见误区及建议等展开,阐述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将课程思政实践与深化。学校督导于占虎老师以《“智慧赋能课堂”如何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上好一节课》为题,分析现代化教学现状、介绍常用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及现代化教学工具如何赋能课堂上好一节课,通过大量督学听课优秀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的深刻内涵与实现路径。
领导点评

陈建军对参加示范课展示的四位授课教师给予肯定并进行点评,并以“什么才是一节好课?”这一叩击教育本源的根本之问,展开了全面点评。他指出,好课绝非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这要求教师对教学本质有深刻把握,目标精准是前提,需紧扣课标与学情画好“施工图”;程序完整是保障,从导入到总结环环相扣,确保知识逻辑与认知规律同频;任务落地是关键,每项活动都要指向具体学习成果;而最终落脚点必是学生的成长——看课堂上思维是否被激活,看课后能力是否有提升,看知识是否真正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素养。
他沿着“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脉络,以“教是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思为核心”的教学逻辑,为好课建设锚定了清晰坐标。一是备课环节重学情,践行学为主体,精研教学方法适配性。教学目标设定要“目中有人”,教师不仅要深研教材体系、创新基础教法,更要善用前测分析、学情问卷等手段定位学生的知识盲区、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结合专业和学生特点灵活精准教学,让“因材施教”从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课堂准备,确保教学目标既扎根学科本质,又能精准对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科学性与可及性的统一。二是课堂实施重激活,强化教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与技术融合。要打造“活”而“火”的课堂生态,教师需跳出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惯性方式,综合运用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研讨、项目式任务等方法,推动课堂从“知识传递场”转向“思维生长营”。同时,深度融合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教学手段:借助希沃白板的交互功能动态呈现知识关联,用雨课堂实时采集学生答题数据调整教学节奏;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还原微观世界,以微课视频等前置难点解析。教师既要做引路人,用问题链撬动深度思考;更要当对话者,在小组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放手让学生主导探究。三是成效检验重能力,聚焦思为核心,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手段。“成效为王”是好课的终极标尺,评价一堂课的关键要看学生的真实获得——这既需要观察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是否发亮、发言是否主动,更要依托多元教学手段追踪深层成长。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提问质量、小组协作中的思维贡献度,以限时挑战题、开放性作业等手段检验知识迁移与创新能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智慧。唯有让学生在“会学”“善思”“能用”中实现成长,才是真正达成了“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陈建军在讲话中清晰地勾勒出“好课”的建设标准,为全体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锤炼育人本领提供了行动指南。讲话内容高屋建瓴又切中肯綮,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在现场引起了强烈共鸣。

示范课有尽时,研训提升无止境。本次教学能力提升讲评研活动,既是对我校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集中检阅,更是推动内涵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活动中展现的探索热情、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已深深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考中。全体师专人将以更饱满的状态投身课堂主阵地,以更扎实的行动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共同谱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奋进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