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首页

通知公告

鼠疫相关知识
2018-03-13 07:49   审核人:   (点击:)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感染造成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虽然在城镇里发病的可能性较低,但仍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历史上,欧洲的“黑死病”即是鼠疫(肺鼠疫的表现)。我国清朝末年在东北也曾暴发过鼠疫。

鼠疫杆菌属于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属革兰性阴性菌,主要在鼠类及旱獭等啮齿动物间传播,在适合机会下便会传播给人类从而引发鼠疫。

这种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可生存长达1年,在低温环境及尸体中存活时间更长,但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经100摄氏度高温煮沸1分钟即可灭活。

    一、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传染源主要是疫染的啮齿动物,主要包括鼠类和旱獭。而感染鼠疫病菌的患者也是传染源,其中肺鼠疫患者的痰中因为可排出大量病菌,因此是最为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被疫染鼠类身上的鼠蚤叮咬,因鼠蚤吸食鼠类血液之后,鼠疫杆菌会在其叮咬人体时返流入人体血液而发生传播,有时亦可因被叮咬后搔抓而感染。

此外,经呼吸道、消化道(食用疫染动物的肉,比如旱獭和绵羊)、皮肤接触亦可传播。

    二、发病类型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腺鼠疫:表现为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腹股沟、腋下等处的淋巴结红、肿、热、痛、化脓溃破、出血、坏死。

全身多处组织、器官、系统受累。

2、肺鼠疫:鼠疫杆菌累及肺脏时会出现肺鼠疫。此时因为痰中可排出大量病菌,因此极具传染性。

3、败血症鼠疫:病菌入血,便可形成败血症鼠疫。分原发和继发两种。

    三、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出血、休克、斑疹、皮肤紫绀发黑、衰竭、意识障碍、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咳痰(初为粘液状,后为泡沫状或鲜红血色)等。

    四、潜伏期及隔离

腺鼠疫潜伏期一般2-8天,原发性肺鼠疫及败血症鼠疫为数小时到3天,平均6天,最长者可达9-12天。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大完全消失后7天。

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完全阴性。

生活中一旦发现疑似患者,须立刻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患者和疑似患者要“分别隔离”。

接触者应医学观察9天。

曾接受预防接种者观察12天。

    五、治疗

腺鼠疫主要采用链霉素和磺胺类。

肺鼠疫主要采用链霉素和四环素或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和氯霉素也是常用药物。

    六、预防

1、不要到疫源地区活动(如不可避免,应当作好防护工作),不要接触鼠类、旱獭(剥动物皮也有传染风险),不要食用旱獭和疫染的绵羊。

2、避免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不要到因鼠疫死亡的死者家里吊丧。

3、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积极灭鼠灭蚤。

4、鼠尸,鼠及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应该彻底消毒或焚烧。

5、加强疫情报告,严格执行隔离制度。

6、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磺胺嘧啶。

师专卫生所 2018.3.3

关闭窗口

校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