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首页

通知公告

大学生传染病、常见病、多发病知识宣传
2018-03-13 07:48   审核人:   (点击:)

一、结核病

结核病是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人体引起的传染病,最常发生于肺部,称为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不过结核杆菌可以侵犯的部位很多,并不仅限于肺,还包括骨、肠、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但都不具备传染性,因此我们主要介绍肺结核。

肺结核病病程长、传染性大,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学校里人员密集,易于造成结核病的流行与暴发。

结核杆菌耐低温,耐干燥高温,在痰中存活时间长。但却不耐湿热,一般经过煮沸5-10分钟即可灭活,紫外线、医用酒精(75%)对其亦有杀伤力。

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低热、盗汗、胸痛、纳差、疲乏和消瘦。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经呼吸道排出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带菌的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如果被健康人吸入肺内就有可能感染。一般认为,与肺结核患者对话时,1.5米以上即是安全距离。

传染源:并非所有肺结核的带菌者都是传染源,只有活动开放性的肺结核患者才有传染性。

检验方法:最适合于批量筛查的检验方法是结核菌素试验(PPD),我校新生入学进行的就是PPD,结果显示强阳性者提示感染结核并处于活动期,当然PPD强阳性也未必说明一定就是结核病,还需要进行胸部X检查进行确诊。

此外还有痰涂片抗酸杆菌检查和病原体分离培养法等手段,需在正规医院方能进行。

预防措施:

1、发现可疑症状立即就医确诊。确诊后第一时间上报,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建议其积极就医治疗。对相关学生宿舍进行紫外线、臭氧或双氧水喷雾密闭等方式消毒。患病学生要持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无传染性诊断证明方能返校。

2、病人居室经常开窗通风,病人衣被物品可用阳光直接照射2-3小时进行消毒。食具应煮沸5-10分钟后再使用。痰液应用纸包裹,深埋或焚烧,或经其他无害化处理后方可倒入厕所。

3、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每天应开窗通风数次,每次至少15分钟。

4、结核病流行时,不要到人员密集区,或戴好口罩。

5、不要随地吐痰,用肥皂以流动水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6、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儿童接种卡介苗,都可预防或减少结核病发生。

小结:

肺结核虽然是较严重的传染病,但目前的医学已经可以治疗,只要能够及时进行正规有效的治疗,98%的患者都能治愈。

二、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主要通过性和血液传播,此外还有母婴垂直传播。

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患者发生一些常人不会发生的疾病。

病毒进入人体后并不立即致病,而是有8-10年的潜伏期。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

艾滋病毒在体外的生存能力取决于不同的条件,煮沸可迅速灭活,56度约10分钟灭活,在37度环境中,医用酒精、10%漂白粉、0.3%双氧水、0.5%来苏经10分钟即可灭活。但在室温下的液体环境中可存活15天,被污染过的物品至少3天之内仍有传染性。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他们的各种体液当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比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伤口组织渗液、乳汁,器官组织同样含有大量病毒。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性行为占多数,男性同性恋行为次之,但数据表明,近年来男性同性性行为的比率有明显提升。需要说明的是,具有固定性伴侣的同性恋行为本身当然不能凭空产生艾滋病,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根本是性滥交行为。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同性性行为应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平等态度,但同性恋群体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感染疾病。

此外,经静脉使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医源性感染等途径也可以传播艾滋病。

艾滋病目前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治疗和治愈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潜伏期越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所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缓发病。只要没有进入发病期,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目前,预防艾滋病是首要的措施:

1、要做到只有一个相互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侣。

2、每次性生活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工具。

3、不输入不明来源的血液制品,不使用可以接触血液的安全性不明确的锐利器具,比如剃须刀、针、注射器等,因此不建议学生纹身、打耳洞,更要禁止吸毒。

4、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能会在怀孕的后期、分娩过程中和母乳喂养时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有30%左右的概率,因此,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服用阻断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生孩子时,可采用剖腹产。

人们总会担心被艾滋病患者感染,这是人之常情,但其实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因此各位同学不必过份担心恐惧。

比如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

(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

(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当然,面对艾滋病,洁身自爱才是最为重要的。

三、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居首。

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常和普通感冒无异(其实很多呼吸道传染病的早期症状都很相象)。

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可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流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患流感后需到正规医院治疗,不建议自行处理。

流感病毒有相应的疫苗,但因为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很强,所以以往注射的疫苗对新的病毒不起作用。因此在流感流行的年份,还是尽量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

需要强调的是,流感是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是无效的。

四、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儿童多发。

症状及体征: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有时不发热即有皮疹),一般在发热第一天出疹,随后以疱疹-结痂-脱痂的方式演变(脱痂后无瘢痕),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即躯干部位分布较多。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且在发病前1-2天直至完全结痂期间都有传染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很弱,不耐酸、不耐热、对紫外线敏感,尤其在痂皮中不能生存,因此患者如果已经完全结痂,是不具有传染性的。

本病具有长久免疫力,既往只要患过一次水痘,一般就会获得终身免疫。

但水痘愈后,病毒常会潜藏于体内神经细胞中,日后如果免疫力下降,则有一定机率发为带状疱疹,民间俗称“蛇串疮”,主要是皮肤疱疹和剧痛,可反复发作。

蛇串疮一般发生于肋间神经和面部的三叉神经。因为三叉神经的第一分支支配眼部,所以也可以发生虹膜炎、角膜炎。本病一般会有皮肤疱疹,但也有少数患者只有疼痛,此时要注意鉴别。

本病一般呈良性。

五、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腮腺炎病毒感染腮腺即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另有一种化脓性腮腺炎是细菌感染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本文不作介绍),但病毒其实可侵犯全身多处组织器官,比如胰脏、睾丸、中枢神经系统等。

症状: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质韧,但皮肤一般不发红。

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

传染源:本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本病在腮腺肿大前7天到发病后2周之间均有传染性,因此患病学生确诊后当隔离就医,宿舍紫外线消毒。不过本病愈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

本病无特效药,但属自限疾病,预后良后,部分可引起并发症,比如睾丸炎,可导致睾丸疼痛、触痛,数日后好转,可引起睾丸萎缩,但一般不影响生育,仅少数病例恶化,比如发生脑膜脑炎等。

六、乙肝

乙肝是感染乙肝病毒所致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我国是乙肝大国,乙肝携带者数量约1.2亿人,而全球已达3.7亿人。

乙肝病毒是五种肝炎病毒中唯一的DNA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核内,因此难以被药物彻底清除(鉴于我国医药卫生方面的广告管理尚不到位,有些媒体的广告可能会对某些乙肝药物进行夸大、虚假的宣传,谎称可以清除细胞核内的病毒,建议不要轻信)。

乙肝病毒本身对肝脏的直接影响可能并不严重,但其长期慢性的作用会通过免疫系统间接影响肝脏功能,最终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

本病急慢性以6个月为界进行划分,但无论是急性、慢性还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微量被污染的血液即可能具有传染性,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生活中较小的皮肤粘膜伤口也要注意避免感染。

比如不可与他人共用洗漱用具、锐器等,包括牙刷、纹身针具、剃须刀等。

在患有口腔溃疡时,最好不要到外面就餐,因为通过破溃的口腔粘膜,理论上也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本病也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因此要具有科学的保护措施,要积极向医疗机构咨询。

乙肝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比较强,乙肝病毒耐低温、耐干燥,对医用酒精和紫外线也不敏感,但标准的高压蒸气消毒可以使之灭活,煮沸10分钟可灭活(这种方法适合于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够耐受高温的生活器具),5%次氯酸钠(即84液)有效。

乙肝虽然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传染病,但日常的生活接触并不会传染乙肝。

因此,我们要在了解乙肝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消除对乙肝不必要的、多余的恐惧心理,消除对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歧视,科学地看待乙肝,作到理性和宽容。

我国前些年便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明文规定各单位不允许进行乙肝检查,我校的新生入学体检便已取消了乙肝五项检查,对于其他途径发现的乙肝患者也进行信息保护。

在乙肝预防方面,也可以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不过个体差异性很大,有些人多次注射也不会产生抗体,或抗体持续时间不长。

七、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品而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通常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一般以胃肠道疾病的方式发病。

食物中毒相关的食品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食品不洁,如变质过期腐败的食品,受到过量的或有强力致病性的细菌及病毒污染的食品;二是食品带有毒素,如毒蕈、河豚、发芽土豆等;三是某些特殊食物未经煮熟,如豆角等。

食物中毒有其自身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及时作出反应,以防事态进一步发展。

1、食物中毒一般潜伏期短,由几分钟到几小时。于短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一批病人,来势凶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发流行;

2、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3、发病与食入某种食物有关,病人在近期同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一种“有毒食物”,发病范围与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很快不再有新病例;

4、一般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发病曲线呈骤升骤降型,没有传染病流行时发病曲线的余波;

5、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多发生细菌性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发生肉毒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等。

发生于学校的食物中毒,主要原因常集中在学校食堂。相关的环节主要有三点:

一是食堂烹饪及就餐环境。环境要干净卫生,空气、餐具、厨具等方面相关的卫生指标都要符合国家制定的卫生标准。要定期灭蝇灭蟑灭鼠。

二是食品。食物原材料要新鲜、无污染、彻底煮熟,准备食物材料时要生熟分开,以免交叉污染。

三是工作人员。食堂的工作人员要有健康证及上岗证,不用手直接接触餐具。工作期间患传染病当离开岗位,病愈后再上岗。

学校学生应当避免到校外小摊购买不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用来源不明的、腐败变质的以及可能受到污染的食物。

当食物中毒的人数超过一定范围,或者出现死亡病例时,即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第一时间上报,及时处理。

八、甲肝

甲肝是肝炎的一种,甲肝病毒属RNA病毒,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经消化道粪-口传播,常有肝大。

甲肝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比如海产品、水域、土壤中,其中因为进食未经煮熟的海产品而导致的甲肝疫情在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在大连、上海便都有过甲肝疫情的暴发。

甲肝病毒在水、土、贝壳中可生存数月,耐低温,但煮沸5分钟即可灭活,因此进食海鲜时一定要延长煮沸时间。

甲肝病毒对紫外线和84液也很敏感,可用相应的方法对生活环境进行消毒。

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因为得不到重视,反而往往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具有传染性的时程也较长,在患者发病前2周一直到查肝功谷丙转氨酶峰值过后的1周内均有传染性。

本病潜伏期也较长,一般为15-50天,而在潜伏期末期的传染性是最强的。

不过本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也有相应的疫苗。

预防本病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水果、蔬类一定要清洗干净,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并且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

对于螺蛳、贝壳、螃蟹等海产品,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注意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避免疾病的媒介传播。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九、细菌性痢疾

本病简称菌痢,也是常见的消化系统传染病。

病原体:痢疾杆菌。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传播途径:消化道粪-口传播。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或经生活接触、苍蝇等均可传播。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

所谓“里急后重”是指便意频繁,但总有便后不净、肛门坠胀的感觉。而当发现粪便中出现脓血粘液时,便高度提示本病,应该积极就医。

本病是细菌感染性疾病,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预防方面主要是避免饮食不洁,注意卫生。

十、上感

即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

病因:多种病毒、细菌。可引起感冒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包括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溶血性链球菌等。

特点:非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常呈散发,多在换季气候突然改变时患病,受寒淋雨之后或疲劳时也常发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发热,头痛,恶风寒,乏力,全身酸痛,咽痛等。

处理:普通感冒无需就医,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避风寒,适当发汗,一般一周左右自愈,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严重者须就医,细菌引起的感冒可应用抗生素。

但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此不要滥用抗生素。国人对待“感冒”一直有依赖抗生素的错误观念,这一点需要矫正,滥用抗生素导致的不良后果甚至可能大于疾病本身,而且并不局限于个体,常是社会性的。

十一、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较为笼统的称呼(前文所介绍的菌痢一般不归属于急性胃肠炎),常因细菌感染导致,以沙门菌属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的毒素也较为常见,病毒亦可见到。

本类疾病主要是饮食不洁所致,进食生冷食物亦可导致,多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腹泻频繁,较重者,每天大便数十次,大便性状为黄色或黄绿色,少量黏液或白色皂块,粪质不多,有时大便呈“蛋花汤样”,严重者为大量水样便,可致脱水。伴恶心呕吐,食欲低下,有时呕吐出咖啡样物,腹胀,不规则发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

处理:急性胃肠应当立即就医,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

注:抗生素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有争议。但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买校外小摊的不卫生食品,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食物。

十二、急性胰腺炎

病因: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特点: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胃皖区疼痛、腹痛、背痛、恶心、呕吐、发热,严重者可出现休克、高热、黄疸、腹胀以至肠麻痹、腹膜刺激征、脐周或侧腹壁皮下出现淤血斑等。

处理: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可致死亡,故发现后当及时就医。禁食水,静脉给予营养液,注意休息,可用抗生素,严重者可手术治疗。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不过度饮酒。

十三、颈椎病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群体中颈椎病的发生率也在增高,多因久坐低头所致。

医学上颈椎病有多种类型,包括颈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食管型、混合型。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并不相同,非专业人士难以区分。

但其常见症状多为颈部僵硬疼痛,可伴有手臂麻木疼痛,颈部按压痛阳性,可伴心慌、失眠、恶心、头痛、头晕、吞咽困难,肩背痛,下肢乏力等。

处理:无特殊治疗方法。可进行理疗,如牵引、按摩、热敷、针灸、拔罐等。严重者手术。

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的推拿按摩医师良莠不齐,很多人的推拿手法并不专业,操作过于暴烈,这样的手法极易损伤脊椎、脊髓,严重者甚至造成截瘫,须谨慎。此外,肩颈部的针灸如果操作不发,也可能引发气胸。

因此建议学生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如对医师手法持有怀疑,应当拒绝继续治疗,以避免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预防:生活中不要久坐低头,每隔半小时就活动头颈部一次,可自我进行轻柔的颈部按摩,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十四、痛经

痛经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发作时疼痛轻重不一,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休克。

在经期时,女性体内也会分泌一种前列腺素,这种激素可以刺激子宫内膜下的血管强烈收缩以及平滑肌痉挛,从而导致缺血性和痉挛性疼痛。

一般表现为小腹和腰骶部疼痛、重坠、酸胀,还会出现呕吐、腹泻、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血压下降、休克等。

除外继发性、器质性痛经,原发痛经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休息、热敷,或服用布洛芬、莨菪碱、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曲马多等不同原理的止痛药来缓解疼痛。

在月经之前和月经期,不要贪凉饮冷,不要进食刺激性食物,注意保暖,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还要保证情绪舒畅,不要有过多的心理负担。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月经过后多可缓解。

中医针对痛经有若干方剂可以缓解症状,但需要仔细辩证才能有效,因此建议学生不要轻信网络上的所谓“秘方”自行用药,以免因不对证而加重病情。

此外,所谓红糖养血,指的是经过特殊炮制的古法红糖,并非市面上可以购买到的普通红砂糖,红砂糖并没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与白砂糖的功效并无差别。

但网站上宣称的古法红糖是否属于真品,普通消费者是缺乏鉴别能力的,因此也不建议大量购买。更何况在中医辩证中,痛经有很多种类型,未必都适合用红糖治疗。

师专卫生所

2018年3月3日

关闭窗口

校园新闻